3)第一百五十九章 引渡学说_宋时从梦华录开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,丝毫没有表露出不耐烦,也没有流露出激动的神情。

  而是表现的十分从容,回答道:“一念发动处即是行,便是当你看到一件善事,就会立刻去做那就是知,当见到有人有难,立刻施以援手那便是行。”

  这学说不同于传教,所以并不是强迫着或者怀以诱导性的让你去信从。

  金魏英又继续提出了一些问题,吕文质都给予了应答。

  这儒家向来讲究法统,而杨秉所谈的学说处处都未曾离开仁与理,所以自然许多人都会认为乃是至圣先师的言论从而有此感悟。

  金魏英听到这番言论不易于醍醐灌顶,所谓的致良知和心即理的言论,这不就是致圣人的要谈吗?

  他心中有一种冲动,要将这种思想带到那仿佛未曾开蒙的高丽国,也让高丽的士子明白何为“知行合一”之说。

  如今的高丽依旧是汉唐儒学作为根底,以词章之学为主,也是治国理家应以儒家的“五”(即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)来教化百姓,以儒家经典“六经”来作为国家制度的规范。

  推行以儒治国,所以如这样法统明了的学说是很容易被人所接受的,在金魏英的心中如此想的。

  可是他不知晓的是,在他引入“杨学”进入高丽后,年轻士子和一些守旧派产生了学说的分歧。

  到最后被当地的“大儒”删减下沦为四不像的存在,以至于儒教产生了割离,内耗严重以至于儒风不振。

  而如今的金魏英却自然不知未来的发展如何,心中一心所想就是引渡学说。

  士子之中如吕文质这样的一心醉于学说,毕竟乃是少数,他们多是上京的赶考的士子还是醉心于功名。

  毕竟士而游学,免不了苦于资用,困于道途,所以才会多说都会选择闭门造车,贫寒士子只有囿于家中。

  这就像是后世所说的小镇做题家一样,根本没有其他选择,明知道士不游学,不是闭塞耳目,就是老守家乡之辈,可却没有其他的选择。

  如今大宋经济处于高度前沿,画工数笔,术者片言,僧道一经半咒,动得千金。

  所以学圣贤难,这求学若不是为了做官难道是为了作“圣贤”吗?

  ……

  延州绥德县的绥德学宫,如今拢共招收了两百名学子皆是识文断字,而将他们分为了上舍生三十人,内舍生七十人,而外舍生拢共一百人。

  这二百人中只有三十人乃是家境殷实,而上舍生之中就有二十人,内舍生五人只有五人在外舍生之中。

  而二十人之中江曲便在其中,而杨秉并没有因为有些学子出身贫寒而有意升入上舍。

  因为无论是乡绅还是小民在他眼中都是一视同仁,只有绝对的公平才能保证小民的利益。

  这才是真正的给予了贫寒学子一二机会,张安乐也是如愿以偿的进入了内舍生。

  所以学宫不仅仅提供免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j11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